宝宝“药物热”的疑问-和记娱乐怡情博娱188

更新于:2013-03-25 宝宝药物
宝宝“药物热”的5大疑问

宝宝发热是很常见的情况,但新手爸妈有没有在意,宝宝的发热可能不是疾病的表现,而是药物引起的呢?

问1“药物热”是怎么回事?

蒙蒙生下来后体质一直较弱,父母听说鱼肝油效果不错,便大量购回给孩子服用,结果导致蒙蒙体温升高。无独有偶,昭昭随妈妈到外婆家做客,几天后开始发烧,出现轻度头痛、鼻塞,随即入院治疗,先后给予青霉素、红霉素甚至头孢菌素等抗生素静脉点滴,体温始终不降。患儿虽然发烧已近2周,可看上去精神挺好,食欲无明显减退,经全面查体也未见异常,故而考虑发烧可能与多种药物的使用有关,决定暂时停用全部抗生素进行观察。结果停药的第二天,体温即恢复正常。

专家解答:

鱼肝油中含有维生素d,而过量补充维生素d往往可引起宝宝发热。这是因为低年龄的宝宝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神经系统发育尚不完善,尤其是植物神经系统的调节功能较差,过量补充维生素d以后,促使小肠对钙的吸收增加,当血钙持续升高,交感神经发生兴奋,加上宝宝血管壁对血管紧张素的敏感性强,促进血管收缩,难以排汗,导致体温调节功能障碍,体内热量散发不出去,积蓄过多而引起发热。而另一个宝宝,用药后持续发热2周,但身体状况、精神状态、胃口都较好,属于药物热的典型表现,因此在停药后体温自行恢复正常。

虽然两个患儿病情不同,但有一个共同的症状:发热,而且都与药物有关。这种由某一种或多种药物直接或间接引起的体温升高,医学上称为药物热,属于药物的一种不良反应。更是很多低龄宝宝发热的常见原因。随着近年各种新药的不断问世,其发生率有逐渐增多的趋势。

问2 药物为什么会引起发热?

保健药品也好,治疗用药也好,这些都是为了保证宝宝身体健康或让宝宝恢复身体健康的啊,为什么反而会引起宝宝体温升高呢?

专家解答:

引起药物热的原因不少,大致可归纳为以下几方面:

1 药物在生产、运输或使用过程中,受到了某些微生物的污染,混入了内毒素或其他杂质,这些外来的致热物质统称为外源性致热源。最常见的是针药遭受污染,以输液反应为主要表现。这种药物热与药物本身的药理作用无关。

2 给药的特殊途径所造成。如静脉推注或输入药物,某些人可引起静脉炎而发热;肌肉注射也可因为引发局部无菌性脓肿而导致发热。

3 与药物本身的药理作用有关,多因药物造成病原体短期内大量死亡,或者病变组织迅速崩解,释放出的毒素刺激机体而引起体温上升。比如用青霉素治疗梅毒、钩端螺旋体病(俗称打谷黄),被杀死的菌体释放出大量内毒素引起发烧,就是一个典型例子。

4 某些药物影响了宝宝体温的调节机制。如苯丙胺、可卡因、麦角酰二乙胺等,直接影响体温调节中枢引起发热。另外,甲状腺素用量过大,造成基础代谢亢进致体温升高。

5 个别宝宝本身有先天性生化代谢缺陷。以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缺陷者为例,常可因使用伯氨喹啉等药物,引起溶血性贫血与发热。

6 药物过敏。这一类药物热最为常见,又称为药物过敏症。出现药物过敏的宝宝,除发热外,大多还会出现皮疹、关节痛、哮喘发作等伴随症状。

问3 哪些药物容易引起“药物热”?

宝宝在日常生活中,难免要服用药物,难道这些都有可能导致药物热?小儿专用药物也会引起药物热吗?

专家解答:

不是所有药物都会引发药物热,相同的药物也有可能引发不同宝宝发生药物热,这和宝宝的个体差异,对不同药物的身体耐受性等等都有关系。而有些药物,因其中含有易致热成分,因此家长在给宝宝服药时,不仅要知道药品的商品名,更要了解药品当中的主要有效成分。而容易引起宝宝发热的药物,通常可分为3大类。

第一类,最为常见的致热药物:青霉素类、青霉胺、巴比妥类、水杨酸类、磺胺类、两性霉素b、博莱霉素、更生霉素、苯海拉明等抗过敏药、甲基多巴、苯妥英钠、奎尼丁、阿托品、甲状腺素、肾上腺素、酚噻嗪类、乙酰唑胺、砷剂、泻药等。

第二类,比较常见的致热药物:头孢菌素类、利福平、链霉素、硫唑嘌呤、西咪替丁、可待因、肼苯哒嗪、呋喃妥因、硫氧嘧啶、链激酶、肝素、非那西丁、保泰松、利眠灵、鲨肝醇、炎痛喜康等。

第三类,少见致热药物:氯霉素、四环素、洋地黄类、胰岛素等。

遵照医嘱合理用药,必要时为宝宝做药物皮试,详细阅读药品说明书等,这些对尽量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都有重要的意义。

问4 如何识别“药物热”?

如果宝宝用药前就已经出现发热,而用药后热度仍持续不退,那这种情况是由于宝宝原来疾病引起的发热未退,还是由于药物所引起的发热,需不需要停药呢?药物热和普通发热要如何辨别呢?

专家解答:

药物热即是药物本身引起的发热,在临床上常与疾病所引起的发热相混淆而不易鉴别。而要鉴别这两种情况又非常重要,因为如发热为药物所引起,则应当立即停用此药。相反,如发热为疾病本身所引起,则应当继续用药。因此对于药物热要提高警惕,及时鉴别诊断。对于新手爸妈,这里总结了4条识别药物热的技巧。

1. 凡是接受药物治疗的发热患儿,都要考虑到这一病因。因此对于宝宝的发热,一定要进行全面细致的检查,并要通过各种化验辅助诊断,尽最大努力查找出病灶所在。若通过以上努力,始终找不到明显的感染灶者,应想到“药物热”的可能。

2. 要看宝宝有无其他症状。虽然宝宝体温超出正常(多表现为持续高烧),但没有普通发热的其他症状,如咳嗽、流涕、嗜睡、拒哺、抽搐等,精神状态良好,甚至没有体温升高所致的心率加快,此乃“药物热”的一大特点。

3. 注意宝宝发热发生的时间。典型的药物热多出现在用药后7~10天,若以前接触过这类药物者,也可在用药后几小时内即出现发热,个别病例可短至1小时或长达25天。另外,如果发热出现在宝宝使用抗生素之后,由于输液大多安排在白天,所以到了夜间体温会有下降趋势,这是“药物热”的又一特点,与感染性疾病所导致的发热正好相反。

4. 观察宝宝有无过敏症状。若宝宝发热的同时出现皮疹、哮喘等过敏症状,尤其原发病好转,而体温仍高,或者体温一度下降后再度升高,又找不到引起发热或发热加重的确切病因,均要想到药物热可能。若停药后体温在24~48小时内恢复正常,强烈提示“药物热”;若再次用药又出现发热则基本可以确诊为药物热。

问5 如何应对“药物热”?

如何预防药物热的发生?一旦宝宝发生药物热,又该如何护理帮助宝宝尽快恢复健康状态呢?

专家解答:

对于“药物热”,最好的办法就是防患于未然,特别是致热黑名单上的药物,更要谨慎小心。此外,在为宝宝用药的过程中,可以遵循以下原则:

1. 提高对“药物热”的警觉性,严格用药。能口服就不打针,能打肌肉针就不打静脉针,能局部用就不内服,能单用就不合用,能少用就不多用。品种力求少而精,不可随意将多种药物掺合在一起打点滴。有过敏反应的宝宝,尤其要慎重选择药物,最好接受医生的指导,并在就诊时告知宝宝的过敏情况。

2. 及时停药。一旦宝宝发生了药物热,最好是停用一切可疑药物,待体温正常后,再依据治疗需要逐种添加,并注意观察,以明确哪种药物是致热祸首,以后不再应用。

3. 对于热度较高的宝宝,适当补液有利于药物的排泄和退热。或同时应用热水擦浴、冷敷等物理降温法。注意,钙剂、抗组胺药、解热镇痛药等也是药物热的“嫌疑犯”,故不宜首选这些药物来处理药物热。

4. 保留宝宝的用药记录。就诊的病例、医生所开药物处方,以及在家中所服药物的包装、说明书等,家长都要作为重要凭证保留,一旦怀疑宝宝出现药物热,应将之前的用药记录信息告知宝宝的主治医生,以便尽快、准确地找到宝宝发热的真正原因。

宝宝“药物热”的疑问》阅读地址:http://www.91yuer.com/yuer/6451/

最新图文资讯: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