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康姓几千年历史的痕迹-和记娱乐怡情博娱188

更新于:2023-10-27

解读百家姓康姓。本期带您追寻康姓几千年历史的痕迹。康姓,在《百家姓》排第88位,康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75位的大姓,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二三。

康姓文化之康姓历史

康姓最早由姬姓分衍而来,这可以追溯到距今3000多年以前的西周时代。据《史记-卫康叔世家》记载,周武王姬发有个同母的弟弟叫姬封,西周初被封于康城,这就是后来的康叔。周公姬旦扫平武庚和三监叛乱后,为了更有效地治理殷商遗民,将原来商都周围地区和殷民七族分封给当时素负贤名的姬封,建立卫国,都城朝歌(今河南淇县),卫成为当时大国之一。姬封仁政爱民,治国有方,为民众所爱戴和拥护,死后谥号康,寓有使民安康之意,这是对他生平事迹的一种褒扬,此后,子孙便取其谥号为姓,这是康姓的最早来源。即朝歌(淇县)是康姓的发源地。另:据查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的由桑君编着的《新百家姓》记载康姓的由来,康姓正宗起源于谥号,周公旦平三监,武庚之乱以后,封小弟姬封在殷墟一带,建立卫国,让他管理那里的殷氏七族。由于他按周公的嘱咐办事,治国很有成效,周成王便任命他为周朝的司寇。他死后,谥号为康,意思是能够令发安康。他的庶子以谥号为姓,称康氏。

东周时期,有周定王之同母弟刘康公者,康为其名,后世子孙取以为姓,也称康氏,这支康姓的得来距今已经有2600多年的历史。康氏姓源,除了姬姓的后裔之外,还有很重要的一支,即汉朝时臣服于我国的西域康居国。《梁书-康绚传》载:汉臣西域康居遣侍子待诏河西,因留,其后氏焉,望出京兆、东平、会稽。这一支来自西域的康氏,出现于距今大约2100年以前大汉声威远播之时,虽然出自异域,但也有着悠久的历史,可谓源远流长。宋代,康氏人口又汇入匡氏的一支。这是由于北宋初年,其祖为避太祖名讳,匡姓一度改为字形相似的主姓。但政和年间,朝廷又认为主姓岂能民姓中所有,遂令其再度改为康姓或正姓。康姓在少数民族中也广泛的存在着。《隋书》载:突厥亦有康姓,此外,金时女真人纳喇(亦作纳兰)氏、清时满洲八旗赫舍里氏、达斡尔族华力提氏汉姓为康,还有瑶、彝、蒙古、东乡、土家、回、羌、朝鲜等族均有康姓。

周公姬旦兴师平定武庚和三监的叛乱之后,康叔被封于殷商旧地,建立卫国。当时的卫国,在今河南省的东部、山东省的西部和河北省的西南部一带,幅员甚大。都城最初定于朝歌(今河南省淇县)。康氏子孙一代代在此相传。后来,卫国又曾几次迁都:卫文公时迁都楚邱(今河南浚县与濮阳之间);卫成公又于公元前629年,渡过黄河,徙都于帝丘(今河南省濮阳县西南的颛顼城);公元前254年卫国为魏国(西周时分封的今山西省境的诸侯国)所灭,成为魏的附庸,秦战败魏后,卫被迫迁到了野王(今河南沁阳)。

几次迁都,使得康姓后世在更大范围内生息繁衍,由黄河以北逐步播迁到黄河以南。当然春秋战国时代康氏子孙的活动区域还是主要集中在河南地区。这期间,康叔的后代繁衍成了好几个姓氏,除了以谥号为氏的康姓之外,还有以国为氏的卫姓,乃至本自卫之公族,以非正嫡,号庶氏的庶姓等等。先秦时期,康姓还主要分布在河南境内,但其子孙至秦代已经开始向西、向东繁衍播迁,后来在陕西、山东两省形成了早期康姓两个大的族派,即古代京兆及东平一带的望族。汉代,康氏有北迁至河北等省者,也有南迁到江浙一带的。汉代初期,康居国遣王子待诏河西,逗留不去,其后子孙以康为姓。这支康姓人口相对较少,居住集中,初期居住在今河西走廊一带,也就是今天的甘肃、青海的黄河以西地区,随后进入陕、甘、宁和川西北,很快南下湖北,东南移民安徽与浙江。

魏晋之际,逢陇右战乱,河西康氏(康居国王子的后裔)徙居蓝田(今陕西蓝田西),形成当地一大望族,后渐向东南迁移。到南朝宋康穆时,他又带领家族三千余人迁湖北襄阳之岘南,这一支康姓世代显赫,枝繁叶茂,人丁兴旺。发源于北方的康氏,早在唐代初叶就渡江迁到了江苏和浙江一带。有史记载的是唐玄宗时期灵州人(今宁夏灵武县)康植,曾因功被封为泰山县男,这一支康氏自此定居于苏北。传到了第三代的康日知时,又以功被唐德宗封为会稽郡王,于是举家再度南迁,到了现在浙江省绍兴市定居,逐渐繁衍成为当地望族。到康日知的儿子康志睦时,因战功被封为会稽郡公。康姓因以会稽为号。这一支的康氏子孙繁衍不息,日渐壮大,其家族所在地浙江绍兴则成为了南方各地康姓迁徙的主源,此后南方各地的康姓人家,大多来自浙江绍兴。

至唐代,康姓已散居今河南、山东、陕西、甘肃、新疆、山西、河北、安徽、浙江等地。唐宋时,康氏已播迁全国。宋代更是大放光芒。当时康姓人口约近15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19%,排在第85位。康姓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北地区,形成以中原的河南为中心向四周散射的分布。同时,由北方迁居江苏、浙江的康氏,又继续播迁,迁居福建、广东等地。这段时期着名的康姓家族和名人很多,有跟随宋王室南征北战,出仕居官的洛阳康再遇家族;有以军功而声名显着的河北蔚州康延泽家族;还有以诗词供奉朝廷,才华横溢的滑州人康与之以及战场上誓死力抗金军的康杰等。北宋末年到元代,北方战乱频仍,时局动荡,故有许多康姓人士徙迁南方安居。明代康姓大约16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17%,排在第99位,分徙于陕西、河北、河南、山东、安徽、江苏、湖北等地。

江西泰和、湖南邵阳、广东顺德等地均有康姓人物载入史册。陕西为康姓第一大省。宋元明600余年,康姓的分布总格局变化较大,其人口主要向西北部、东南地区迁移。全国形成以秦晋为中心的康姓聚居区。此时期较为着名的康姓家族有湖北蕲春康茂才家族,此外乾州康汝楫家族社会地位也很高。明人康顺闰随母从福建龙海县紫泥乡迁入潮汕地区,落籍于潮阳黄陇都崎沟村(今两英),成为康姓入潮的始祖,至今已有四百多年。从清代开始,闽、粤康氏陆续有人迁至台湾,后又有移居海外者。现在康姓几乎遍布于全岛的每一个角落。据台湾省文献会表示,康姓在台湾为第79个大姓,以屏东和嘉南地区最多,台北、苗栗、台中等地方也相当不少。

在中国历史上,康姓出现了许多名人。二十四史中,康姓单独列传者有36个;《中国人名大词典》收录了民国以前的康姓名人62个。较着名的有三国时高僧康僧会,中国早期远行到海外的旅行家吴人康泰;唐代琵琶演奏家,有长安第一手之称的康昆仑;后唐杰出将领康保裔;南宋词人康与之;元代剧作家康进之;明初大将康茂才和文学家康海以及清代维新变法的代表人物康有为等。今天,康姓子孙已经遍及世界各地。他们在不同国度、不同地区、不同岗位为世界经济文化事业的发展正在做出着自己卓越的贡献。

昔日商都朝歌---淇县,是康姓最早的发源地,位于华北平原南部,东临淇河与浚县共水,西依太行与林州市连山,南与卫辉市接壤,北与鹤壁市郊区毗邻。地貌多姿,肘山腋水,地形爽垲,西部为山丘地形,东部为平原泊洼地区,有着名的良相泊滞洪区。最低点为淇、卫河汇流口,海拔63.8米。淇县境内气候温润,四季分明,总面积591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22920亩,土地肥沃,自然资源丰富。淇河鲫鱼、缠丝鸭蛋、软核蜜枣(也称无核枣),被誉为淇县三珍,历史上曾为皇帝贡品。

有关康姓的古迹名胜,河南省境内有淇县城关镇的卫国故城,附近还发现有三个商代冶铁、制骨作坊遗址;淇县耿家湾的武公祠,相传为卫民感卫武公治卫有方而建;淇县北的邑励坛,相传为卫康叔建;巩义市康店镇的康百万庄园,曾经是明末清初富甲一方的大财主康百万的私人住所,现在是全国三大庄园之一。外省名胜有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的康有为故居,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故居旁还建有康有为书学院,由南海区委宣传部、南海区文联与丹灶镇政府联合筹办;山东省青岛市有康有为纪念馆,该馆由康有为晚年寓所改建而成,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康姓后人的寻根联谊活动,虽然还没有真正开展起来,但是对于康姓名人――康有为的追悼、纪念活动却在如火如荼的进行着。2002年12月24日,由山东青岛康有为故居纪念馆和青岛国画院等单位联合主办的纪念康有为寓居青岛80周年暨廖克云山水画展在康有为故居开幕。此后于2003年4月4日,青岛市又在康有为故居举行了康有为铜像安放仪式暨康有为学术研讨会。来自国内及该市的有关专家学者、领导及从台湾、香港赶来的康有为的孙子康保延、外孙何康乐和庞田中参加了此次安放仪式和学术研讨会。2004年9月16日,广东省佛山市委、佛山南海区丹灶镇政府等单位联合举办首届康有为文化节。其系列活动之一,在康有为的故乡--佛山市南海区丹灶镇举行的南海康有为书学院成立暨康有为杯书法大赛颁奖仪式的成为此次活动的亮点。

根是中华民族历来都重视的。木本水源,落叶归根是中国人几千年来艮久不变的心愿,同祖同根历来是被人们所珍视的。我们探求康姓历史的来龙去脉,寻找它的昨天、今天,就是展示明天,世界各地康姓人士将会在根的引导下,沿着祖先光辉的足迹,携手共进,去开拓更加美好的未来。

追寻康姓几千年历史的痕迹》阅读地址:http://www.91yuer.com/yuer/219631/

最新图文资讯: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