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定”写出中考语文高分作文-和记娱乐怡情博娱188

更新于:2014-06-12 中考语文作文

  今年中考的总体难度将降低了,这是一个利好消息。但作为选拔性的考试,相对于每个个体而言,“级差”总还是存在的。对于语文学科来说,阅读所受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而写作则不甚明显,顶多更易上手,更有话可说罢了。而对于写作的选材立意能力、谋篇布局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的要求则是不会变的,a、b、c、d等级评定的要求也是不会变的。那么,怎样在今年中考中写出高分作文呢?在最后冲刺阶段,请同学注意以下“四定四准”。

  曾经问过许多初三学生,作文复习得怎样了,他们一脸的诧异,“作文还好复习?”进而再了解“作文达到什么水平”,多数同学说不清,只是凭近来测试中作文的得分情况来作一个大致的评定:“还可以吧”。这可能是现时初三学生的普遍现状,反映的则是学生被动学习、“自理”能力弱、学习不能“自立”的实质。在初三的最后阶段,如何充分“知彼”——明确中考写作要求,从而从题海中解脱出来,自主、独立地进行学习和复习,可能是广大考生当前迫切需要注意并加以解决的问题。

  1、定“向”——看准中考写作考查方向

  中考写作的方向是什么?这需要“瞻前顾后”。“瞻前”就是要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主要是“能对阅读内容和生活现象进行独立思考,发现蕴含其中的意义;能从自己的学习、生活实际出发”,写出“自己的感受,表达自己的见解,抒发自己的感情;能依据知识水平和生活积累展开想像,表达自己对学习、生活的思考和对未来的憧憬”;能“综合运用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写出有感情、有内容、有中心、有条理的文章,做到语句连贯通顺,结构完整,标点符号使用正确。……九年级每课时能写700字左右的文章。”这实际是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作了明确要求。“顾后”就是与近几年(尤其是1998年后)的命题思路保持一定的连贯性、延续性。分析1998年至2003年的作文题目(分别是“我的欢乐”、“生活中的发现”、“我也衔过一枚青橄榄”、“有家真好”、“为自己竖起大拇指”、“我想唱一首歌”)可以发现一个共同点,就是要求考生写自己的独特情感(感受、体会、发现等),这也是与新课程标准完全吻合的。今年中考的方向也会保持这一导向,重点考查考生记叙、议论的能力,要求考生“我手写我心”,叙写真实生活实际,抒发真情实感。这要求我们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去自主体验生活,独立思考,有所发现,感悟人生,不断丰富发展个人的精神世界,引导学生在读书做人的成长过程中,学会写真心话,学会关注社会、热爱生活、体悟人生。

  2、定“位”——吃准好作文的标准

  方向明确了还不够,还要进一步明确具体写好作文的写作要求,这个要求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如何写好作文,而是中考分项相加评分标准。2004年中考评分标准依然会沿用去年的评分标准,不会有大的变化,主要分“中心与材料”(20分)、“语言”(20分)和“思路与结构”(10分)三大项以及相关说明,需要细细解读。

  以a类卷(45分—50分)为例,“中心与材料”的要求是“题意理解正确,中心鲜明;选材恰当,有新意;对生活的认识正确,且有自己的见解;感情真挚,想象力丰富。”这里有审题的要求,有立意的要求,有选材的要求,还有创新的要求。选材“有新意”是指在选取具有典型性、现实感的材料的基础上,选取能给人新颖独特之感、激发读书阅读兴趣的新鲜动人的材料。“有自己的见解”要求考生作文要有自己的思考,要写自己的独特体会、认识和发现,要说自己想说的心里话;不能停留在一般性的认识上,而是要把表现“独特自我”作为一个指导思想、一个方法在具体的写作过程中体现出来。“想像力”是在知觉材料的基础上,经过新的配合而创造出新形像的能力。它是考查创新能力的一个方面,要求想象的内容首先必须是合理的,符合人们认知世界的一般规律。

  “语言”一项的要求是“能正确表达自己的思想;语言流畅,有一定的表现力”。这实际是要求能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准确表达中心思想。“表现力”是指在流畅的基础上,词语生动,句式灵活,修辞丰富,文句有意蕴。这一项考查的是语言表达能力,总的要求是语言表达正确清楚,自然流畅,传情达意,生动形象。

  “思路与结构”一项要求是“思路通畅,条理清晰,结构安排有特色”。这要求结构完整、严谨,层次分明,体现思路、条理的通畅、明晰,同时能从中心的需要出发,合理安排段落,注意段落间的衔接、过渡、呼应,能根据表现中心的需要采取适当的顺序(如顺叙、倒叙、插叙等),或采取新颖别致的结构形式,如采用小标题、日记体等。

  考生心中有了这一把评分“标尺”,就真正明确了写作的目标和提高了的“达标”标准。

  3、定“规”——摸准作文思维规律

  作文写作有其自身的科学性和规律性,从记叙、描写、说明到议论和抒情,从简单的记叙文、说明文到复杂的记叙文、议论文,无不体现着一种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由浅入深的层次性和与接受主体思维发展特点相适应的规律性。因而,把握作文写作内在规律,是提高作文教学质量和学生作文水平的关键。一般作文的运思过程,是发散思维与集中思维交互进行、循环往复的过程。

  以《良师》为例。首先,我们要运用发散思维,在脑海中尽可能地将所有“老师”回忆出来,如人、物体、动植物等。接着,就要集中思维:分析比较,选定一位印象深刻的作为写作对象。可这印象往往又是笼统的、概括的,怎么办?必须进行第二次“发散”。我们围绕确定的写作对象四面八方去想,把大脑中储存的各种有关信息全部挖掘出来。如确定写人,那就会想到:1、老师的外貌;2、老师的习惯;3、老师的教学艺术……经过这一“发散”,可写的很多了。但在既定的有限的时间和篇幅里,从哪个角度来表现才有可能笔力集中、重点突出而又富有教育意义呢?这又得第二次“集中”。对已经挖掘出来的信息加以筛选、组合,进行去粗取精、由表及里地思索,然后确定文章的中心、主题。于是,我们又得进行第三次“发散”:在这方面,该老师是否还有其他事迹?那些事迹是否更感人?于是我们又要进行新的“集中”……

  摸准这一规律写作,作文就会依“理”循行,选材立意、结构安排等往往一气呵成。

  4、定“型”——握准常见文体基本“程式”

  同时,就某种文体来看,尽管表现形式可以千差万别,但总有一种相对稳定的表现要素和形式,即各种表现形式所呈现出的共性特征。据此,我们可以给各种常见文体总结归纳出一个基本“程式”,凡写此类作文便可“借架穿衣”。如记叙文,以写人为主的记叙文,重在刻画人物,突出其个性特征,寄予作者某种情感,或赞美其品质,或抒发思念之情。而要写出其性格必置其于一定的具体情境之中,通过具体事件中人物的言行举止来表现,所以描写的表达方式不可少。对表现人物而言,“具体”是基本要求,“生动、形象”是提高要求。以叙事为主的记叙文,重在叙事的过程,进而上升到理性的思考,或明白一个道理,或引发对现实、人生的深层思索,叙事情节的完整是基本要求,曲折、生动是提高要求(如图)。

  写人———————性格特点———————抒情描写: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细节具体、生动、形象

  叙事———————事件过程———————明理叙述:时间、地点、人物、范围、经过,结构完整、曲折、生动

  黄浦区教师进修学院语文教研员·任其斌

“四定”写出中考语文高分作文》阅读地址:http://www.91yuer.com/yuer/15016/

最新图文资讯: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