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河南省中考作文(课改实验区)题解与简评-和记娱乐怡情博娱188

更新于:2014-04-26 2006河南中考作文课改区

  任选一题作文

  (1) 长大的路上,他(她)牵着我的手

  (2) 我们的生活离不开交流。知识的交流可以增长我们的智慧;情感的交流可以丰富我们的心灵;思想的交流则可以使我们变得深邃。交流使我们充实,交流使我们精彩,交流使我们不断发展。

  请以“交流”为话题,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但不得直接以话题为题目。

  要求:① 请先写出题目。② 除诗歌外,文体不限;600字左右。③ 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题解

  今年河南省中考作文(课改实验区)又以选题的形式出现,体现了命题者对考生的“人文关怀”,是新课标理念在中考作文上的体现。

  相对来说,第二个题目选材宽泛一些,写起来容易上手。关于选题,原则上就易不就难,不过,这也不能一概而论,如果你的写作水平高人一筹,不妨就难不就易。

  第一个题目是命题作文,写好命题作文,审题至关重要。审题可以采用切分的方法,“长大的路上,他(她)牵着我的手”这个题目可切分为三个部分:“长大的路上”、“他(她)”、“牵着我的手”。“长大的路上”限定了写作的范围,即所写的事件必须是发生在“我”成长的过程中。“他(她)”可以是爸爸、妈妈,也可以是爷爷、奶奶,还可以是其他给过“我”帮助和关爱的人。“牵着我的手”是关键词,是文章应着力表现的内容,在这里,“牵手”可以理解为肌肤相亲的手拉手,也可以理解为“帮助”和“关爱”。写作时,要重点表现“我”是怎样在“他(她)”的牵手中长大的,在长大的路上,“他(她)”给了我哪些无私的帮助和关爱。行文时要注意细节描写,特别是“我”与“他(她)”肌肤相亲的牵手时的动作和心理活动,写得细腻,文章会更具感染力。

  第二个题目是话题作文,要求以“交流”为话题写一篇文章。现代汉语词典对“交流”的解释是:彼此把自己有的供给对方。交流是双向的,从不同的角度分,交流的方式不同。从交流双方距离上分,有远距离交流,如打电话、上网、通信等,有近距离交流,如对话、打手势、使眼色等;从交流的形体上分,有有形交流,如物质交流,有无形交流,如文化交流、经验交流、思想交流等;。从交流对象上分,有人与人的交流、人与自然的交流、人与社会的交流、自然与自然的交流等。总之,生活中处处有交流,人们时时刻刻都处于交流之中。作为新一代的中学生,不能把自己封闭在一个狭小的天地里,而应该走出课堂,走出校园,走出自我,和同学朋友交流,和父母长辈交流,和大自然交流,和社会交流,甚至和世界交流。学会交流,善于交流,不仅是中学生应该具备的能力和品质,而且也是全社会都应探讨并重视的一个课题。可以说“交流”这个话题,切中了时代的脉搏。在文体的选择上,要学会扬长避短。长于叙事的,可以写一篇记叙文,通过一个具体事件来说明交流对形成良好人际关系的重要性,或运用童话、寓言等形式演绎故事,来诠释“交流”的内涵和外延。如果你会思辨、善议论说理,不妨写一篇议论文,写作时可运用切分法将话题拆成“现代社会缺乏交流”、“缺乏交流的危害”、“交流的重要性”、“时代需要交流”等几个小话题,然后从中选择一个小话题来作文,这样,成功的机会就大一些。最后提醒同学们不要忘了给你自己的文章拟一个新颖靓丽的题目,这样能使阅卷老师眼前一亮,无形中提高了你的作文分值。

  佳作展评

长大的路上,她牵着我的手

河南省一考生

  很小很小的时候,母亲牵着我的手,教我学会了走路。从此,母亲便牵着我的手,走过土桥,走过石径,也走过岁月。

  转眼间,我7岁了,又是母亲牵着我的手送我进了学堂。记得母亲的手好白皙、好柔软,当她有力的手牵着我的小手时,幸福的感觉油然而生。也就是在这牵手之中,母亲将她无私、圣洁的母爱注入了我的生命。于是,我总能找出各种理由让母亲牵着我的手,尽管我早已学会了走路。可后来发生的一件事让我一直内疚,没让母亲再牵我的手。

  那是怎样的一个秋日啊!当母亲牵扯着我走过村头的小桥时,顽皮的我突发奇想,要母亲牵着我的手向前飞。谁知,正当我陶醉在奔跑的狂喜中时,母亲一个不小心,她的手腕脱臼了!望着医生给母亲治疗时她那痛苦的神情,年幼的我似乎也感受到了无比疼痛,从此暗下决心:再也不让妈妈牵我的手了!

  岁月的车轮飞驰而去,不知不觉中,我长大了。我也真的再没有和母亲牵手走过。

  在异地求学,偶尔想起母亲,想起童年的点点滴滴,却没有想起母亲牵着我的手走过的岁月。直到有一天,当我看到一位年轻的母亲牵着一个蹒跚学步的小女孩时,我的心突然震颤了,有一种想回家让母亲再牵一次手的冲动。终于,到家了。我和母亲彼此久久地凝视着。母亲高兴地说我长高了,而我酸楚地发现母亲苍老了许多。“丝丝白发儿女债,道道深纹岁月痕。”母亲是以她的衰老作为女儿成长的代价啊!我放下行李,拉着母亲的手,轻轻地说:“妈,我们出去走走吧。”母亲显得有些惊异,而后很高兴地同我走出了家门。依然是村头的小桥,依然是当年的母女,母亲的手也一如当年温暖有力,但却不再白皙、柔软。她的手皮肤黝黑而又粗糙,有的地方还有一道道裂口,手掌中结满了厚厚的茧。拉着母亲瘦骨嶙峋的手,使我觉得触摸到的不是母亲的手,而是她这大半辈子的沧桑。那个下午,母亲显得特别高兴,絮絮叨叨地说着一些柴米油盐的琐事,而我也很耐心地倾听着。童年的我下决心不让母亲再牵我的手,而现在,我却想说:“妈妈,牵着女儿的手吧,走过风雨,走过四季!”

  简评

  文章以“牵手”为线索,生动地叙述了自己在与母亲肌肤相亲的“牵手”中长大的经历,赞美了“无私、圣洁的母爱”。小作者对母亲的手有两处较为细腻的描写:小时候,母亲的手“好白皙、好柔软”;长大后,母亲的手“却不再白皙、柔软”,“她的手皮肤黝黑而又粗糙”。前后形成鲜明的对比,对比中抒发了真挚的母爱之情,同时也抒写了对生命的感悟,情理交融,感人至深。

遗忘的角落

河南省一考生

  早上一走进教室,便觉察到了一股不太对劲的气氛。每个人的头都埋得低低的,不安分的眼神并未盯着课本,而是不时地互相交换着什么意见。王老师面色凝重地站在讲台上,手里拿着两三页纸沉吟。我悄悄溜到自己的座位上,胳膊肘撞了同桌:“what?蒺swrlng?”同桌头也不抬地指了指后面。我回头,瞧见沈嘉的位子是空的。她病了?我猜测着,同时也想,她太沉默了,每天说的话几乎不超过五句。

  王老师忽然清了清喉咙,这是她要讲话的前奏。“同学们,我现在先不解释什么,我只想把沈嘉同学留下的这封信念一下,然后听听大家的想法。”

  我好奇地抬起头。

  “王老师,同学们,我知道我是个很让人讨厌的人,大家都不愿意理我,可我也没有别的办法好想,我只有离开……”我吃了一惊,不明白她怎么会有这种想法,没人理她?噢,也许,但大家都认为是她不喜欢和别人玩呀!

  “是的,我在班里扮演了一个很差劲的角色。在课堂上,每当我答错问题,心里忐忑不安,脸涨得通红,孤零零地站在座位上,看见同学们低头拼命忍住笑,却没人肯抬头给我一个鼓励的目光,那种滋味呀,我实在难以承受……”

  “老天!”同桌惊呼,“大家是怕她难堪才不看她的,谁会嘲笑她呀!”我赞同地点点头。看不出来,每次答错问题后都平静坐下的沈嘉,竟会有如此强烈的心理反应。

  “还记得那次英语演讲吗?没人知道我鼓了多大勇气,花了多少心血,没人知道我在台上的紧张与焦虑。也许我真的很差,可我只祈求有一点掌声,然而没有,什么也没有。我就那么没用吗?……”

  我开始由惊讶转为不安,只是掌声而已,为什么会如此吝啬给予?谁都知道沈嘉那次的演讲出人意料的精彩,而这一切难道可以只归结为,我们这个沉闷的班级并没有鼓掌的习惯吗?我陷入了沉思,不知不觉信已到了尾声。

  “……今天,是我的十四岁生日,在这个孤独的只属于自己的节日里向大家告别,或许我会转学,或许不会再上学了,总之,这个讨厌的身影会从大家眼前消失。”

  信读完了,教室里鸦雀无声,在这寂静下又分明有一股激荡的暗流,那是每一颗心灵的震撼。

  班长站了起来:“老师,我们会找她回来,我们知道该怎样做。”是呀,谁都知道该怎样做,可似乎谁都忘记了去做,敏感的沈嘉用她的伤口提醒了我们:每个成员都要融合到集体中,不该成为遗忘的角落。

  简评

  这篇作文有两个亮点:

  1. 文章以沈嘉同学留下的一封信为线索贯穿全文,提示主题。老师一边读信,“我”和同学一边为沈嘉的出走惋惜、感慨,两条线索交替进行,推动情节发展。

  2. 文章只字未提“交流”二字,却无处不使我们感受到交流的重要性。沈嘉“太沉默了,每天说的话几乎不超过五句”,可见沈嘉不善言谈,和同学们缺乏交流,加之同学们的冷漠,最后导致她离开了这个群体。文章通过沈嘉出走这一事件,提示了缺乏交流的集体就缺乏温暖这一主题,构思非常巧妙。

2006年河南省中考作文(课改实验区)题解与简评》阅读地址:http://www.91yuer.com/yuer/14211/

最新图文资讯: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