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第三册·黄河-和记娱乐怡情博娱188
一、课时:1小时
二、教学纲要
1.概况:
(1)发源地,流经省、区,入海处。
(2)流程,支流,上、中、下游划分。
(3)流域状况。
2.上、中、下游特征。
(1)上游:各段的不同特征。
(2)中游:多泥沙。
(3)下游——“地上河”。
3.黄河凌汛:概念,地段,时间,解放前后,政府对凌汛的态度。
4.根治黄河,开发黄河
(1)下游:培堤,引黄淤灌。
(2)中游:关键是做好水土保持工作。
(3)中上游:梯级开发。
三、教具:中国政区图,中国地形图
四、教学过程
师:指导学生阅读中国政区图,找出黄河源地,流经省、区,入海处后,问:它与我国第一大河——长江有何相似处?
生:流经省区都很多,都发源于青海省,都流经四川省。
师:答得对,两条河流都发源于青海省。黄河发源于青海省的巴颜喀拉山北麓,长江发源于青海省西南部唐古拉山;两河都流经四川省,而黄河仅流经四川省的北部边缘;两河都很长,黄河约有5500公里,长江更长,有6300公里。
师:长江流经10个省、区、市,黄河流经9个省、区,少了一个市,黄河为全国第二长河[板书,长字下面打圈],在世界上仅次于尼罗河、亚马孙河、长江、密西西比河[板书:尼、亚、长、密]。中国真大,“万里”很多,有“万里长城”,“万里长江”,“万里长河”等等。
师:指中国地形图,对照课本77页上插图“黄河水系图”。
生:翻阅“黄河水系图”。
师:黄河有哪些主要支流?
生:主要有洮河、湟水、汾河、渭河。
师:对,[板书:洮、湟、汾、渭],接着指导学生用蓝色铅笔,从上游起向下顺水流划:洮河、湟水、汾河、渭河四大支流。再用红色铅笔在同一幅图上,划河口镇和孟津。
生:在图上找出这两个地点后,用红色铅笔划上。
师:指出河源到河口镇之间为上游,河口镇和孟津之间为中游,孟津以下为下游。干流从上游到下游的流向,就像一个巨大的“几”字形[板书]。十多年前,北大毕业生杨联康,曾从黄河的入海口处作万里行考察,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徒步考察黄河全程的科学工作者。中国有一句古语:“不到黄河心不死”。毛主席曾多次亲临黄河视察,1964年时,已年过70,还表示要亲自带专家徒步或策马从黄河入海口上溯到河源,进行实地探察,后来,由于历史的原因,这个心愿始终没有实现。
师:它的流域面积较之长江流域面积大小如何?
生:黄河流域面积较小。
师:对,黄河流域面积仅75万平方公里。问:两个流域的自然环境有何不同?教师引导学生看地图册12页中国“温度带”和“干湿状况”图。
师:指出长江流域的大部分是亚热带湿润地区。黄河流域主要是暖温带半湿润地区,还有中温带干旱、半干旱等地区。她流经祖国北方大地,是中华民族主要发祥地之一,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板书:摇篮]。
师:引导学生看课本77页“黄河水系图”和地图册27页在35°n和95°e附近找出卡日曲,指出从源地到河口镇叫上游段。上游很长,各部分的地形、气候、植被都不一样,可把它分为三个段:
①源流段[板书],黄河上游一段,水流经浅草平铺的地面,水流缓慢,土壤冲刷极微,所以河水经常是清澈的[板书:清];
②峡谷段:[板书]青海省东部到甘肃兰州附近的山地、高原地段,光是兰州以上就有35个峡谷,是建立水电站和水利枢纽的适宜地带。但这一段有洮河、湟水等支流汇入,水量大增,泥沙增多,水也变浑浊了[板书:浑]
③沉积段[板书]:黄河流出青铜峡,进入宁夏平原和内蒙古河套平原,水流平稳,泥沙有所沉积[板书:积]加上这一带(a)气候干旱,(b)几乎没有支流汇入,(c)以及引黄灌溉和蒸发。叫学生在课本82页第二段注上(a)、(b)、(c)三点,所以,这一段水量有所减少。教师可采用板书留下的“清”、“浑”、“积”三字,作为上游小结的一部分。并指出上游最主要的特征是:多峡谷[板书],适宜建造水电站和水利枢纽。
师:在“中国地形图”上指河口镇和孟津。这一段是中游。黄河在晋陕之间接纳数十条支流。特别是山西的汾河和陕西的渭河,是黄河中游水量的主要来源。
生:再在课本77页插图上找汾河与渭河。
师:这段干流经过龙门[板书],指导学生用红铅笔划下龙门。这里两岸断山绝壁,相对如门,故称龙门。中国俗语有:“鲤跃龙门”,龙门的鲤是“贡鱼”,龙门上下的鲤价就不一样嘛!“真是一登龙门身价百倍”。教师指图,在潼关以东,河流又穿行在峡谷中,其中以三门峡[板书]最为著名。三门是神门、鬼门、人门之意,形势险要,这里现已为一个大水利枢纽。
生:学生在地图册20页找出三门峡。
师:这段的黄河泥沙很多。这里有的河段,有的季节,当地人流传“一碗水,半碗泥”,“跳下黄河洗不清”。泥沙比其他河流多三倍乃至数十倍。问:为什么会这样?
生:答出各种原因。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归纳出:①黄土疏松,②夏季暴雨,③植被破坏。并指导学生标注和添上文字。
生:在课本78页第六段边注了③植被破坏,并在黄土分布和夏季雨集中处注上①、②符号。
师:中游输沙量约占全河90%,几个世纪才形成一寸肥沃的表土,一旦被黄水冲刷而去,岩石裸露,很难恢复。黄河流下来的不是泥沙,是中华民族的血液[板书:血液]。中游应记最主要的地点是三门峡,最主要的问题是含沙量大。
师:指导学生看课本77页,问:下游在何处?
生:旧孟津以下。
师:这一段最主要特点是“地上河”[板书]。河床一般高于两岸8—9米,甚至10米以上,依靠河堤束水,这就多灾了。问:多灾的自然原因[板书]是什么?
生:泥沙主要来自中游的黄土高原,黄土疏松,夏季暴雨,植被破坏,所以水土流失严重。这些泥沙沉积在下游,所以造成“地上河”。
师:对,还有人为原因[板书]。就是①水利失修[板书]、②“以水为兵”[板书],就是反动统治阶级自己的军队不中用,借助于黄水。如1642年李自成农民起义军团团围住开封城,开封巡抚暗派人员扒开黄河大堤,结果水淹开封,这是开封第六次,也是最大一次水淹,全城36万余人中,死34万人,幸存者不及1/10.抗日战争时期,蒋介石军队在中原不战自溃,于1938年用飞机炸开花园口大堤[板书:花园口,并指导学生用红铅笔划出课本77页的花园口],使滚滚黄水冲入豫东、皖北、苏北广大地区,洪水没有能阻止日本侵略军入侵,却淹没1250万亩农田,死亡89万人,造成有史以来最惨的水灾之一,并形成了“黄泛区”。这“黄泛区”一直到1947年黄河堵口后,河水北流才变为沙荒地。新中国成立以来,这片沙荒地被改造成为棉、麦农场和重要水果产区。这一段的重点是“地上河”。“地上河”主要是由中游大量泥沙在这里堆积而成,是黄河水灾多发地段。
师:这一段大家主要掌握凌汛的概念,出现的地段,发生的时间,新中国成立的前后,政府对防凌的态度。
师:什么叫凌汛?
师:凌汛是由于冰坝阻塞水流现象。问:冰坝为什么会阻塞水流?什么时间有这种现象?什么地方会发生这种现象?
生:……(答不准确)
师:依书补充,读课本83页最后一行到84页第四行:“凌汛在上游……抬高水位”。教师指导学生划下这一段内容,并在适当地方写上“地点”、“时间”和“原因”几个字。问:它与河流的什么形状有关?我国还有哪个河流有这个突出的水文现象?[教师从河道的流向,指图启发]
生:它与黄河的干流呈“几”字形有关。松花江也有这个现象。
师:对,它与黄河干流的“几”字形有关。松花江畔的哈尔滨城每年就有艰巨的防凌任务。其实我国北方河流从较低纬度流向较高纬度的河段,都有这个现象。教师接着描述新中国成立以前和以后,政府对凌害的不同态度。
指中国地形图,引导学生看全河,这么长的河流,对我国影响非常大。它有许多毛病。问:要如何治理?
生:……(题目太大,一时答不出来)
师:在下游:①培堤,就是“锁河”,这是应急的,是“治标”,但是一定要做。每年用几百万民工与黄水作“抢高比赛”,使用的土石方材料达到惊人的天文数字。②引黄淤灌:就是兴建虹吸工程,[板画,边板画边说明,主要要注意画时虹吸管的左边要高些,要接触到水面,右边要低些,这样水才能够吸出来]。新中国建立以来,在沿江的三十多个县普遍兴建了引黄淤灌工程和几百处的提灌站,使肥沃的黄水,能为当地的农业生产服务。
这是“治标”,要彻底解决要搞“治本”,问:“治本”是什么?
生:水土保持。
师:对,治黄的关键是中游的泥沙问题,它的根本的措施是造林、种草、绿化大地,实现清水长流。此外,①在山坡修水平梯田;②在沟壑打坝淤地;③造林、种草等生物措施结合起来。所以,要退耕还草,退耕还牧[板书],就是要保护生态环境,保持生态平衡。
师:黄河上、中游的水力资源很大,要充分利用,问:应如何充分利用?
生:建水电站。
师:对,要搞梯级开发。目前干流上已建成7座大水利枢纽。兰州附近已初步建成梯级开发[请同学翻书的85页用红铅笔划刘家峡、盐锅峡、八盘峡,并在图边注上“倒看”,接着看刘家峡水流从西南向东北八盘峡流去]。在青海省,除有目前黄河“水龙头”龙羊峡和兰州以下上述几处峡谷外,还有青铜峡、三门峡、小浪底(在建中)等大型水利枢纽。真是:“峡谷明珠放异彩”[板书]。
师:治河还必须注意综合效益。问:为什么?
生:……
师:因为①本区年雨量较少,农业灌溉用水多;②本区是我国人口密集地区。因此,要注意发挥防洪、灌溉、发电以及水产养殖等综合效益。
师:小结:过去人们认为黄河“三年两决口”,每次灾害给人们带来巨大的损失,被称为“害河”,是“中国的忧患”,因此怕、怨黄河,想离开黄河流域。[板书:怕、怨、想离开]
现在人们看到哺育自己的黄河,又以肥沃的黄水滋润两岸的农田,使其获得丰收,做到:“变害为利”,因此爱、恋黄河,离不开黄河流域。[板书:爱、恋、离不开]
五、思考和练习:
课本86页第三题(填表)。
《初中地理第三册·黄河》阅读地址:http://www.91yuer.com/yuer/10658/
发表评论